【本科生教育管理】22学分补修记:压力如何转化为动力

发布者:车羽馨发布时间:2025-03-31浏览次数:10

周予良接受采访 李昕航摄

在高等教育体系中,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完成度的核心指标。根据教育部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,本科生需修满160-180学分方可毕业,每学分对应16-18学时课程学习。这一制度既保障人才培养的规范性,也对学生形成刚性约束——若长期欠修学分,将面临留级、延迟毕业乃至取消学籍的风险。近日,来自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的学生周予良通过密集补修课程,在一学年之内将22学分欠账一扫而空,其经历折射出学分制度对学生成长的双重作用:既是压力也是动力。

学分赤字的形成犹如沙漏中的流沙,往往在无意识中悄然累积。这名化学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周予良坦言,22学分欠账源于大一时对学分制度的认知不足与自我管理失衡。“选修课总坐在后排玩手机,公选课签到后就溜回宿舍。”——课堂签到数据全绿色但3门课程低于50分的平时成绩,他坦言当时的懈怠。“当时认为非必修课程可以‘缓一缓’,逃课在宿舍打游戏时还安慰自己‘期末冲刺就行’,结果欠下的‘学习债’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。”他回忆道。当学分缺口达到警戒线时,现实压力就会接踵而至:辅导员约谈时的红色台账、父母视频时欲言又止的忧虑、同学玩笑中延毕学长的称呼,都成为了直击内心的提醒。更深的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——当同龄人开始备战专业竞赛或科创活动时,他不得不面对重修课表与正常课程的叠加,这种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挤压,曾让他在自习室通宵后对着路灯的微光陷入迷茫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一项调研显示,类似情况在理工科院校并不罕见,约7.2%的本科生存在10学分以上的累积欠修,其中自我管理能力与专业认知是主要影响因素。

补修学分的过程如同攀登陡坡,每一步都需在重力与反作用力间寻找平衡。认清现实的周予良在学期初向辅导员提交了长达三页的“学期计划”,却在执行首周就遭遇“系统排课冲突”的冷水。教务处系统显示,他需补修的核心课程《无机化学》与现有专业课重叠率达100%,这意味着他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线下自学,即使办理免听也无法跟上补修的课程进度与作业要求。为全力补修学分,他把手机壁纸换成当周课程表,用不同记号表示补修与正常课程,甚至备注好了所有课的任务安排。

“最艰难的不是体力透支,而是心理上的孤立感。”周予良翻开当时的文件夹,密集的作业里还藏着两三张买药的发票,由于时间上的冲突,他这几次感冒发烧只能一个人去。“孤零零地去开药,然后孤零零地去打吊针。有时候一个人看着那个吊瓶真的挺崩溃的,特别是在比较忙的时候。”他腼腆的笑着,“如果能重来,我肯定会选择跟着培养方案的进度走。”

临界点的突破如同热力学相变,积聚的压力终将在阈值之上迸发转化能量。当春季学期期末考最后一门《无机化学》成绩定格在86分时,周予良的学分进度条终于由红转绿。教务处系统显示,他该学期的课程密集程度远超同专业学生,但平均学分反而提升三个百分点,这种反常曲线的背后,正是他挑战自我的汗水与坚持。“有些课程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落下,跟着老师的进度一步一步来是完全没问题的。”回顾整个学分补修的故事,他总结道,“在我补修学分的时候,我很感谢李汝奕老师,她每周都会和我沟通,一些课件和重要的学习安排也都会发给我。”

这则“学分逆袭”的故事最终沉淀为教务系统里的两行数据:一栏是曾触目惊心的-22学分赤字,另一栏是当前平均学分3个百分点的突飞猛进。而对于更多在学分警戒线上徘徊的学生而言,这个案例的价值或许在于揭示了一个道理,援引热力学原理便是,“当个体将制度性约束转化为内在驱动时,刚性要求就能催化出超常规的学习效能”,此时,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。